|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2 1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主要材料与性能 (一)沥青 我国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规定:城镇道路面层宜优先采用A级沥青,不宜使用煤沥青。其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1.粘结性 沥青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沥青粒子产生相互位移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沥青的黏度。常用的是条件黏度,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也列入了60℃动力黏度(绝对黏度)作为道路石油沥青的选择性指标。对高等级道路,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重载交通、停车场等行车速度慢的路段,尤其是汽车荷载剪应力大的结构层,宜采用稠度大(针入度小)的沥青;对冬季寒冷地区、交通量小的道路宜选用稠度小的沥青。当需要满足高、低温性能要求时,应优先考虑高温性能的要求。 2.感温性 沥青材料的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感应性。表征指标之一是软化点,指的是沥青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达到一定黏度时的条件温度。软化点高,意味着等黏温度也高,因此软化点可作为反应感温性的指标。《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规范新增了针入度指数(PI这一指标,它是应用针入度和软化点的试验结果来表征沥青感温性的一项指标。对日温差、年温差大的地区宜选用针入度指数大的沥青。高等级道路,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重载交通、停车站、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车速较慢的路段或部位需选用软化点高的沥青;反之,则用软化点较小的沥青。 3.耐久性 沥青材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受到热、光、水、氧气和交通荷载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变硬变脆,改变原有的黏度和低温性能,这种变化称为沥青的老化。沥青应有足够的抗老化性能即耐久性,使沥青路面具有较长的使用年限。我国相关规范规定,采用薄膜烘箱加热试验,测老化后沥青的质量变化、残留针人度比、残留延度(10℃或5℃)等来反映其抗老化性。通过水煮法试验,测定沥青和骨料的黏附性,反映其抗水损害能力,等级越高,黏附性越好。 4.塑性 沥青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即反映沥青抵抗开裂的能力。过去曾采用25℃的延度而不能比较黏稠石油沥青的低温性能。现行规范规定:25℃延度改为10℃延度或15℃延度,不同标号的沥青延度就有了明显的区别,从而反映出它们的低温性能,一般认为,低温延度越大,抗开裂性能越好。在冬季低温或高、低温差大的地区,要求采用低温延度大的沥青, 5.安全性 确定沥青加热熔化时的安全温度界限,使沥青安全使用有保障。有关规范规定,通过闪点试验测定沥青加热点闪火的温度——闪点,确定它的安全使用范围。沥青越软(标号高),闪点越小。如沥青标号110号到160号,闪点不小于230℃,标号90号不小于245℃。 (二)粗骨料 1.粗骨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有关规定。 2.每种粗骨料的粒径规格(即级配)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 3.粗骨料应具有较大的表观相对密度,较小的压碎值、洛杉矶磨耗损失、吸水率、针片状颗粒含量、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和软石含量。如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表面层粗骨料压碎值不大于26%、吸水率不大于2.O%等。 4.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的表面层(或磨耗层)的粗骨料的磨光值PSV应不少于36~42(雨量气候分区中干旱区一潮湿区),以满足沥青路面耐磨的要求。 5.粗骨料与沥青的黏附性应有较大值,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的骨料对沥青的黏附性不应大于或等于4级,次干路及以下道路在潮湿区应大于或等于3级。 (三)细骨料 1.细骨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有关规定。 2.热拌密集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过骨料总量的20%,SMA、OGFC不宜使用天然砂。 (四)矿粉 1.应采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磨成,且应洁净、干燥,不含泥土成分,外观无团粒结块。 2.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的沥青路面不宜采用粉煤灰作填料。 3.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有关规定。 (五)纤维稳定剂 1_木质纤维技术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有关规定。 2.不宜使用石棉纤维。 3.纤维稳定剂应在2sopc高温条件下不变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