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666-458
查看: 9639|回复: 0

[分享]建筑业的未来:BIM+装配式建筑!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75

帖子

75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5
发表于 2017-10-9 15: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产业的转型离不开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产业的升级。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走进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BIM技术以其标准化、可视化的设计理念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而装配式建筑以其工期短、用料省、绿色环保等优势也渐渐占据了建筑市场。基于BIM及装配式建筑都具备标准化、模数化等特点,未来BIM与装配式建筑一定会深度融合,BIM+装配式建筑也将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装配式建筑施工解析

    仅看中国的住宅建筑业,BIM将会与装配化一起实现。2017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对建筑业的19号文,标志着两者都已提升到国策层面来推动落地实现。

中国的装配化之道

     建筑零部件的装配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具体表现,国内在1980年代之前的那一轮努力只在标准工业厂房领域实现了,住宅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能实现,只试点了一批大板房,质量低劣而为人诟病至今。

     最近这几年的这一轮的装配化主要是针对住宅的,这个已然是庞然大物的建设产业体系了,占据全部建设量的八九成——这个规模也足以做像模像样的产业级的工业化了。所以,并不是BIM导致了装配化火起来,而是装配化本来的发展时机终于到来了。

    住宅装配化采用的主要是PC体系(预制混凝土构件),取材于国内传统上就已经存在多年的极为成熟的预制混凝土建材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钢量和产业集中度,又不要太过的提高(因为钢产量不够用),以及不要提升太多的造价,从建安费每平方两千元往上逐渐提升。

     这一轮装配化也提出了“装配化率”的量化指标,用于衡量各地执行情况。如题图所示就是一个装配化率非常高的项目,镇江的一个回迁房,除了核心筒是现浇之外,每套房都是预制吊装的,现场还使用了履带式吊车。一般的3成的装配化率要求,则以叠合板、墙板和楼梯等土建部件预制为多。




     一个叠合板工艺的施工现场,相比于传统混凝土楼盖,叠合板代替了模板,承担了楼板下半部的受力,楼板的上半部和梁柱剪力墙还是浇筑成为一个整体。这相当于从传统工艺中抽出来半个楼板,送去工厂预制、现场组装。

由庞大住宅市场来直接催生出来一批新兴的装配化工厂,这些工厂同样可以加工其他混凝土部件,生产消费循环起来了,进一步扩大产能就不难了(装配化率也会由政策主导着来不断提高,现在就已经有2025年规划来保底了),这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

BIM技术成熟

    BIM恰好在此时传入国内,并已具备了足够的成熟度。至于BIM对装配化建筑有何好处,相信其他答案都已经表达的很好了——实际上BIM技术是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装配化之后的产物,这个技术史的顺序常会被我们忽略。

    我们看国外BIM文献最常见到的fabrication就是指预制装配,这才是施工环节的主体,就连施工图这个词都是shop drawing(工厂加工图),这些都是已然工业化之后的表现,约略成型于20世纪中期,同期正值西方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然后就产生了BIM思想,但软件工业的成熟是更晚近的事了,一直到最近十来年才算是比较接近地实现了BIM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整合。

    BIM设计软件有一个特性非常不同于CAD软件:一个个选择构件,搭积木一样设计。这个搭积木恰恰就是预制装配化的做法,这种做法一改过去任意修订CAD图纸的线条的坏习惯,在BIM软件里面没有这类线条,有的只是一个个建筑构件。

    BIM与装配化这两件事恰好同时到达成熟的时机,于是才会有两者被同时并举的政策频频出现,以致整个落后的建筑行业都变得很符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的大国策。

产业链整合

装配化的难题并非是技术上的,而是资源整合上的,今日之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而BIM就是这一高度整合的信息技术的总体代言人,所以BIM与装配化将会一起实现,当然仅限于中国的住宅产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